黄河:
日子过得真快,你走了快一年,每天都在想念你。你生日那天我就想写点什么。但因为用户名用的不对没能进入博客。不过实在是文笔太差,写不出什么像样的纪念文字。想告诉你的是,你的第二本书稿已经交出,至于什么时候能出版,不得而知。谁知道呢,中国的事情没法说,你是知道的,有太多的忌讳。
你的朋友李泓冰曾为这个网站给你写过一个生平。因为她写的太情绪化了,在杨小青的建议下我们没有用。她写出了我们的心声。我一直不知应该放在这个网站的哪部分合适。我想,我先放在我今天写的博客里。以后再说。我想她不会有意见的。
小敏09/02/2007
黄河生平
黄河,一位曾经用她的热情、睿智和悲悯之心,深深感染过亲人、朋友和读者的女性。她的思绪曾在东西方之间不安地跳跃,她拥有一个极为敏感而丰富的灵魂,因为她洞察了太多悲剧,以至于她不相信任何自命崇高的所谓信仰――不管是“主义”,还是宗教。她常常忍不住为人类的悲剧性命运叹息,也会为朋友一个极细节的快乐而拈花微笑、一个极小的挫折而焦首煎心。
黄河有幸,于1954年出生在北京一个充满书香、音乐和生活情趣的家庭;黄河亦不幸,她的家庭数度被卷入严酷而诡异的政治运动,使她的童年充满了惊恐、歧视和苦难。1970年初中毕业,她成了一个娴熟的车工,倘若不是“文革”结束,她会在中国的社会底层默默地度过一生。重拾书本的她,1979年成了北京大学分校的中文系学生之后,更把自己深深地埋在书籍的海洋之中。童年的苦难和青年的磨励,让她在拥有丰厚的学养之后,用怀疑的、批判的目光打量这个社会。
1985年,在北京市台胞联谊会短暂地工作了两年之后,黄河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学习。毕业后,她在法制日报社做记者和编辑。
临行前,她的第一本书《人淡酒浓――黄河随笔集》付梓。一些朋友是读了这本书之后,才惊讶地发现喜欢微笑而不多话的黄河,有这样汪洋恣肆的才情。
1996年,黄河负笈远行,在美国纽约大学社工学院学习。学成后,她在美国的慈善机构和纽约市立医院工作了若干年。其间,她以博大的爱心和负责的职业精神,为众多需要救助的美国底层人士提供服务。她也以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眼光,在观察西方社会保障制度,希望能为转型期的中国提供一个实证研究的样本。
惜乎天不假人寿。也许是看尽了东西方太多苦难的心灵,已经太疲惫了,2006年,热情的黄河永远停止了思考,曾经从她脑海中汩汩流淌出来的文字,就此成为永恒。
生前乐于利用互联网与东西方朋友联络的黄河,应该也愿意在网上有这样一个纪念馆,和她的亲人、朋友、读者,一起分享她的见闻、思索与感情。
黄河最喜欢的一首曲子,是意大利作曲家彭齐利埃的《时间之舞》。黄河对于生命,一如她对这首曲子的理解,“踏着繁管急弦而来,急迫得让你觉得它正在离你而去”。而她临终之前,一直在读的是《西藏生死书》,静静地、安详地参透生与死的妙谛。
繁管急弦已逝,而余音袅袅――黄河解脱了,而在生之死一纸之隔的这一头,我们的眷恋,仍在黄河文字的余音袅袅中绵绵不绝……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